思南四野屯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市思南县西偏北部,北与德江县相邻,西与凤冈县接壤,南与东均邻乌江,地处武陵山脉梵净山西北延伸地带,系乌江重要生态屏障。总面积17 400hm2,涉及青杠坡、许家坝、张家寨、鹦鹉溪4个镇,胡家湾、宽坪、杨家坳3个民族乡,37个行政村148个村民组165个自然村寨,共有2 883户12 475人。保护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区内生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丰富、植被茂密,沟壑纵横,生境复杂多样,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境内以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具有明显次生特点;同时保存有部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地带性原生植被和地带性植被物种丰富。
保护区内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和丰富的地带性植被乔木建群种类,位于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的北部边缘,居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35个优先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即内陆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的八大区域之一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范围。该区域以保护我国独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喀斯特地区森林等自然植被为重点,同时以建设保护区间的生物廊道和地带性原生植被恢复与重建为契机和拓展类型,以实现对该区域自然保护建设宗旨和加强对珍稀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进一步掌握该区域的各种资源,使之得到规范性地保护管理、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2014年5月,由贵州省林业厅组织,由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邀请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阳学院、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十多个单位的植物、动物、生态、地质、土壤、气象、社会经济、自然保护等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贵州思南四野屯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团,对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经过近一年的外业考察、标本鉴定、样品分析、内业整理等辛苦工作,基本弄清了该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等状况,为自然保护区的申报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考察野外工作历时8个月(包括集中考察和季节性补充考察),共标本采集或现场观察记录约6 000余号,采集土壤分析样品近100个,拍摄照片近10 000张,同时还现场访问大量当地农户,收集大量二手资料。经内业鉴定分析整理,据不完全统计考察区域内现共有各类现己调查记录各类生物542科1 395属2 268种,使得保护区具有较强的恢复潜力。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共11科31属4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植物2种(植物1种,动物1种)、II级保护野生动植物19种(植物6种,动物13种)、省级保护12(植物7种,动物5种),兰科植物8种;贵州新记录植物2种,发现新种植物1种(待发表),是贵州东北部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
考察发现,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和地貌的复杂性,区域内森林类型在中国森林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贵州思南县是楠木资源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和理想分布地。2014年8月,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楠木之乡”的美誉,具备了保护区的多样性与稀有性。另外,自然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于早期人类干扰以及历史的原因,本区现存植被主要为次生植被,总体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混交林,保护区具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植被的森林生态系统代表性,同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气候、土地资源条件,植被恢复潜力较高,体现了植被类型丰富与地带性植被较强的可恢复性;另外,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植被原生的和次生的森林生态系统为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地,一是,保存较好的常绿阔叶林为深入研究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扩展种群规模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所。二是保护区因人为干扰,存在较丰富的处于不同演替阶段以及不同演替方向的群落类型和植被类型,为退化群落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提供了难得场所。具有较高的地带性植被恢复研究意义和为受到破坏的原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借鉴。
以本次科学考察为依托,思南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已成功晋升为贵州省省级自然保护区。